文化长征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文化长征网 首页 长征教材 查看内容

人的价值学-上

2013-3-7 09:3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0273| 评论: 0|来自: 文化长征网

摘要: 人的价值学 罗范懿著 上篇:“和分”概念原理 第一章人味 什么是人味?突然碰上这个问题,起初让你难免有些恐怖。就是在“吃人的旧社会”里,人类的残酷无情也还没真正落到这步田地。人距今700万年的由四足爬行 ...

第6节  “奉献”乃人的本质之味

“活出人味”已成人们生活中的口头禅,几乎又都是人此时此情此景中的内心道白。然而,人究竟是什么味?什么是人和人的本质?人从七百万年前的动物走到今天来,又对自己经历过两三万年的认识,究竟自己与动物有些什么区别?什么又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这些,在人漫长的自我认识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西方哲学家柏拉图最初说过:“没有羽毛的两脚动物是人。”后来柏拉图的朋友开玩笑:“把一只拨光了毛的公鸡,提到柏拉图面前,说这就是你的‘人’吧?”

被称之为价值哲学之父的法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具有概括的观念,乃是使人与兽完全不同的关键”。

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和费希特、德日进、索能伯格认为:人具有自我意识,人是一种能够对自身进行思考的存在者。

布伯、巴伯丁认为: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者,人是在同他人的接触活动中理解自身的。

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人知道自己是其存在、其生命和其未来的主人。

斯宾诺莎、马尔库塞认为:人仍然是一个有条件的存在者,人的存在及其行动依赖自然和社会。

蒂里希、海德格尔、布尔特曼认为: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异化的,人感觉到自己的不同之处,知道自己劣于其应然。

亚里士多德、费希特、布伯、赫舍尔认为:人超越于物质、时空和世界,趋向于无限、永恒和绝对。

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的观点却与柏拉图的相反,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狌狌形笑亦二足而无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荀子这位中国先秦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又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故人生不能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就是说,人是有“能群”的特性,人是“能群”的动物,但是,人群又不是一种自然的动物群,而是一种有分工、分等级的,能协同行动,共同合作的,有强力能够支配自然(“胜物”)以保证人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人自己的人的社会组织。青年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认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马克思早期还说过“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早期里还下过这样的定义:是能够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制造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也认为:即理性、爱情和友谊,它当然也就是这个类的最根本的属性。

后来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教科书也认为:人的思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伦理道德也是人性之一;自我意识,其中包括自我利益意识,是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产生的,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之一;为了进行有效的劳动,他要求别人承认他在劳动中的平等地位和一定的活动自由,这就是人的地位、尊严和价值,也为人的根本属性之一……总之,以上说的理性(思维能力)、道德性、自我意识、平等意识等种种区别于动物的人性,都是在人的社会性。例如鸟类、兽类、果类、豆类的个体,即一只鸟、一只兽、一个苹果、一颗豆子,都可以单独存在。一群鸟是鸟,一只鸟也是鸟。但人则不然,个体的人只能在社会之中,孤立的鲁宾逊式的劳动是不存在的,个人只能存在于他和别人的社会关系之中,离开社会关系,他便不能生产劳动,不能生存,不成为其人。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人的本质的失而复得的历史,人道主义历史观有这么一个辨面的图解:

    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异化的抛弃,马克思早期也还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影响,也经历过劳动——社会——人的发展认识道路,最初在认识人的本质问题上还走进人的自然本质的误区。而人的本质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东西,它只能是社会本质。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是人性的自然物质基础,不能看作使人成为其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把人的本质等同于自然属性,是把低级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系统的质同高级物质运动形成及其系统的质相混淆了。即使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认为自然属性也规定人的本质,同样是混淆了两种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系统的质。

    成熟马克思后来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马克思又说:“如果没有人,那么人的本质表现也不可能是人的,因此思维也不可看作是人的本质表现,即在社会、世界和自然界生活的有眼睛、耳朵等等的人和自然的主体的本质表现。”

马克思后来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命题,又否定了以往一切关于不变的人的本质的观念,认为人的本质是依赖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的。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这一点,不光是整个历史过程来说是如此,就是从个体来说,也是如此。这才真正有人的发展,即人的本质的日益全面和丰富。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会有人的本质的最充分的表现!

无可非议,人是动物的进化产物,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也具有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之分,若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在人的自然属性中,人就还依然被混淆为动物,当然有人会说:人本来就是“高级动物”,高级低级都是动物。但人的“高级”也就高级在以上所论述的人的社会类存在物即人的社会属性上,其它动物就不具备这种属性。要说人在自然属性上的“高级”,其它动物的自然属性随着生物进化的原理,随着后来环境的改变,它也会有不同程度地“高级”起来,这固然不是人区别动物的属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中的本质上,是再也无法否认的事实了。

那么,反应在人的社会属性中的人的社会本质又是什么呢?

这里,我们不妨先从“人怎样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各教派论说中看它们的观点:

基督教说认为,亚当、夏娃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伊甸园中的智慧果,启迪了情窦,产生了情欲,犯了罪,从此震怒了上帝,把他们逐出了天国的乐园,降到尘世来吃苦受罪,从此产生了人类。即人类只得听任上帝的安排在地球上、人世间吃苦受罪,别无选择。这种人的社会属性是消极的,只能听任上帝安排,人无所作为。

佛教轮回说,主张出家修行,以求再生,叫生死轮回,在轮回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人们安于今生的苦难,以求来生的幸福。即劝人在世上多做善事、好事,来生自有报答。这是主张人在社会属性上多修炼,为社会和他人行善做好事,从这一点看,佛教也是进步的,但它也有劝人安于苦难现状的消极的一面。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反对神学的压迫,主张人性的解放,在“我是人,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的旗帜下,呼唤人格的平等和人性的自由。

空想社会主义的傅立叶认为,人的各种欲望,即人类的情欲,是人的基本特征。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永恒的“情欲”。傅立叶仔细规划了他的“和谐社会”的空想方案,他认为可以通过情欲的引力把剥削者和寄生虫吸引到自觉的劳动中来。

后来,也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对人的社会属性的认识进入了科学的领域。马克思说“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即正如马克思前述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就又具体到人的本质就是满足人的需要,并且是满足与他人的需要。马克思又说:“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也就是说,人只有摆脱了纯粹物欲制约的需要才能称之为人的需要,即人的健康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当代以美国哲学家麦金太尔为代表的西方“社群主义”,提倡为“社群服务”、“为他人做好事”的所谓“社群运动”,业已得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认同。

可见,人的类存在物决不是鸟群、牛群、羊群的简单聚合,是自己和他人的存在相互满足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是遇有危险时作鸟兽散,得到幸福时个人独享。也正是这种人的社会属性,才让人类比其它动物类有如此神奇的团结和发展壮大,才让人类成了地球上甚至更广大的自然世界的绝对统治者。

因此,服务人群是人社会属性的本质所在,奉献是人与动物的最终本质区别。

人的本味,即“高等动物”之“高”之本质之味,在于“奉献”!只有奉献才能营造出人的风格和属于人的真正的滋味!

第二章  人生价值之果

一种事物的本质应该是这种事物之所以为这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据或最根本性的属性,而其他属性是它的表现,它为这种事物的一切分子所共有。词典对“本质”又这样解释: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著名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罗国杰博导又说:人的价值不是独立自存的东西,它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只有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才体现出来。在这一点上,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是一致的。

因此,一个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具有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分别创造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来原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因此,我这里把人的自然属性所创造的价值称为“物生价值”,把人的社会属性所创造的价值称为“人生价值”。

第1节   物生价值

马克思指出:“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古代西方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后来也从他的“没有羽毛的两脚动物是人”的概念中走了出来,他宣称:如果把快乐作为人的目的就是把人降为软体动物。

再说,人的吃、住、性行为等快乐也都属人生存的需要。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的实用主义和主观主义价值学统治西方哲学,他们都推行情感愉快说、兴趣对象说、欲望对象说、满足需要说,就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士也说:“善的本质,简单说来就是满足需要。”

“概括地说,西方主观主义价值论,从情感愉快、满足兴趣、欲望、需要去理解价值,同样,兴趣、欲望、需要都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因而这几种观点都存在着理论上的混乱……这些观点都把价值视为主观随意的东西,只能导制人们一切按主观偏好行事,从而将人间一切美好的道德、人类的美好理论付诸东流,只能导制社会生活的混乱。西方价值哲学是如此,前苏联、东欧和中国近20年居主导地位的价值哲学基本理论也是满足需要论,这种观点原是西方学者早已提出的观点。中国学者大都反对主观价值论,坚持需要的客观性与价值的客观性,从根本上说与西方的观点不同。但是需要并非天然合理,持满足需要论同样存在着理论上的混乱。总之,无论西方或东方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哲学基本理论,都存在着理论上的混乱。”中国当代哲学家王玉樑又指出:“我国的价值哲学从总体上说属于实践的价值哲学。但是在我国价值哲学基本原理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却是满足需要论,而满足需要论原是西方学者在100年前就已提出的观点,这种观点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注)那么,为什么中国学者大多数认同并采用以满足主体需要界定价值呢?

我非常赞成王玉樑教授在《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中很中肯地分析了四种原因:

原因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多次强调需要的重要作用:“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喝住穿等及其他一切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产生的是第一个历史活动。”“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此外,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又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而且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些都是人们熟悉的理论观点,从这些理论出发,很自然也就会认为价值就是满足人们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采用满足主体需要界定价值,是可以理解的。

原因之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了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这里的内在尺度,许多学者都理解为主体尺度,有的认为内在尺度即需要。

原因之三:“文革”后的大反思,在那个背景下,为了反思和批判以往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和忽视个人正当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现象,人们也很容易从满足主体需要去理解价值。

我国学者的这种观点与西方主观主义价值论是根本不同的,应当肯定。但是未看到需要不仅是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范畴,也是心理学范畴;未看到主体需要的复杂性: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不仅有客观需要,还有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心理需要;特别是未看到主体需要并非天然合理;我想更重要的是没区别开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

原因四:受西方满足需要论的影响。在西方价值哲学中,满足需要论是统行已久并且有广泛影响的一种观点。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接触国外的思想文化不多。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各种思潮纷纷涌入我国,这种观点也流传到我国并影响我国价值哲学。

综上所述,有些学者在哲学研究时对马克思关于“需要”片面理解,对我们的“主要”目的和“主要矛盾”中的“需要”既狭隘又牵强附会分析,导致把人的属于动物的不学自会、不知不觉无意识的趋乐避苦、趋利避害的生存、享乐的本能,混淆于人的本质,把事实混同于价值。

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在他的《确定性的寻求》中也明确指出:事实不等于价值,被享受的不等于值得享受的,“满足”不等于价值。

王玉樑教授说得更好:“满足健康合理的需要是有价值的。”

邬昆、李建群在《价值哲学问题研究》中还指出:“对于某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来说,相互作用引出的效应可能是有利的、正向推动的,也可能是有害的、负向促退的。无论是哪类性质或哪些类作用方向上的效应都是价值关系。这样可区分出正价值、负价值、中性价值等等,而并不像某些学者认为的那样,只有有利的效应,或对事物存在和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效应才是价值,否则便不构成价值。”

因此,我把人的自然属性中创造属于个人私欲需要的满足价值部分,称为“物生价值”。

物生价值包括个人(含家人和亲属)的吃、住、穿、玩乐等私有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等自我价值部分。

在人的价值中分离出物生价值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划分更合理。过去有按价值关系成果划分人的价值,即把人的价值按“真”、“善”、“美”三个方面从人的知识、行为和艺术价值去分类,这样难以包括人的物质方面的价值,尤其是排除了正面积极的物质价值,有轻物质之嫌。也有按价值关系的客体承担者来划分的,如分成“物的价值”、“精神现象的价值”、“人的价值”。可见,这么按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划分,把人的价值分成生存的(物质)和发展的(人生)两大类,既包括了人的正价值、负价值,还包括了人的中性价值,既囊括统一了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又将人的生存和发展阶段的物质和精神价值有机区别开来。

第二,概念上更明确。过去在人的价值方面主要有过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或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还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等之分。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哲学划分的正确性。但自我价值在文字表述上一时难以区别个人的“自我”还是“人类”的自我,就是同属的“社会价值”中的社会也有国家、阶级、民族、集体甚至“社会”本身也有其“自我”;另外“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之分难免混淆,自我价值中也有自我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这样难免把价值的积极的正面的东西淹没掉。

第三,有直观的积极意义。人是从动物走过来的,并永远保留自然的物的那部分,把自然属性创造价值称之为“物生”,随时有直观警示自己抑制动物劣根性的作用;人的“物生价值”也是对人的自然存在物的肯定,人的生存首先必要“物生价值”作保证,这应是人生哲学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光大。

第2节  人生价值

歌德在《格言诗》(之十三)呼唤:“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爱因斯坦指出:“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什么。”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实现人的价值的真正含义不是别的,正是使人的潜在的创造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为阶级、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类的崇高理想,即为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而贡献自己的一切,这就是人的价值之所在,这就是人的价值的真正实现。衡量(一个人)有无价值,价值大小,唯一的标准和尺度,就是看其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今天,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人的价值完全取决于自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态度和贡献,对祖国的繁荣与富强的态度和贡献,及对人类和平发展的态度和贡献。

我国当代哲学家李连科在《世界的意义——价值论》中说:“什么是人生价值呢?我认为,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同客体的人的一种关系,即客体的对于主体的人的需要的肯定或否定关系。就是说,某个人的价值,在他能否或多大程度上满足其他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又说,“人的价值,在于他对社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根据,甚至是唯一的根据,只能是他的实际贡献。”

我国当代哲学家李德顺在《价值论》中又说:“‘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实质和核心,‘享用’是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的条件和手段。因为只是把享用的东西再贡献出来,仅仅意味着价值的转移,而没有创造,这就不是名副其实的贡献。”

足以可见,人生价值是由自我价值或物生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所决定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人的本质:“奉献”!

也就是说,由人的社会属性(公心)创造的,剔除人的自然属性(私欲)的物生之果之外的,有益于人民大众的价值,才叫做“人生价值”。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文化长征网-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 ( 湘ICP备05019033号

GMT+8, 2024-11-23 11:59 , Processed in 0.03599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