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的真心交于这纷杂的世界 ——品读陈第雄新著《杂凑集》
曹光雄 人生百态,岁月纷杂,我们无需天天演绎精彩,但睁眼看世界, 目睹人世间的好与恶尽收眼底。 90高龄的作家陈第雄,他的新著《杂凑集》,《杂烩》篇汇集了: 他对老家礼家洞的无限乡愁、情思; 感恩母亲、舅妈、大嫂的挚爱、及发小好友的善良、真诚的眷恋; 对大哥、二哥无情的不屑; 即使自己打小无助、身不由己,力不从心,也发奋自强、以苦读战胜煎熬; 工作后敬业、执着; 在历届政治运动中不迷茫。 《友情》篇中,他用现在微信体裁记载了好友来往的掏心掏肺。 更有《亲情》篇中,他呕心呖血,字字珠玑,慰勉、鼓励儿孙; 其追念贤妻, 其情其意真乃杜鹃啼血, 啼红遍了青山,催人泪下…… 一、乡土情怀,是对自己生长的故土的无比深沉的爱 乡土情怀是对自己生长的故土的无比深沉的爱,这种爱是埋入骨子里的。就像当时艾青的诗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爱的人,如父母、亲朋好友,都是在那个地方。 他永远怀念的是儿时的礼家洞,村内居住着青一色的陈姓,不单是青山绿水,好一派田园风光,祖辈都是以耕种田土为生的印象,更珍贵的是全村人坚持耕读传家,从来不忘兴学励读,因而村里读书人多,学优而仕者不少。村学堂的正门上方,就玲琅满目的挂满了诸如“文魁” 、“恩贡” 、“孝廉” 、“拔贡” 、“岁贡” 、“解元” 、“会元”等各种红底金字匾额。“我老家院落南头大朝门的门楣上,就悬挂着一块镶着荷叶边的红漆打底的樟木大竖匾,中间浮雕着‘大夫及第’ 四个金光闪闪的正楷大字,顶端是双龙拱卫着的‘圣旨’二字” 。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读书兴村”、“ 文化兴族” 的种子,为他以后成为全国作协一级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奋发基础。 二、在逆境中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颗挚心,是一片深情,是一种品格。生活的风雨中,常怀感恩之心,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诠释人生;就会使人善良,使人真诚;就会善待自己,宽容他人。感恩,开满了幸福之花,挂足了生命之帆,从心底里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消沉低迷。学会感恩,你的人生会变得更加美丽。 作者是遗腹子, 母亲三十出头就成了寡妇,她是村里公认的美貌妇,求婚的不乏其人。“可是母亲就是不肯再嫁,而且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我紧紧牵在手里,贴在身边,好像一松手就会丢失似的。为什么?那时的我,当然不知道,这就是为了儿女,而宁愿牺牲自己幸福的伟大母爱”; 母亲病危弥留之际,陈第雄才12岁,娘“抖抖索索的伸出手来,一把抓住我的手腕,紧紧的抓住,不但不肯放开,而且铁箍似的越抓越紧……”尽管此前母亲托同父不同母的大儿子与二儿子对他日后抚养做了安排,但仍担心这无爹无娘的他,怎生熬大(果然,大哥、二哥并未兑现承诺,而是嫌弃、疟待了小弟)?至死还吊着一颗心啊!“而同母亲一样疼爱我的舅妈,则是温暖我心灵的终身不忘的记忆和思念!” 在《我与我的童年好友陈甲高》说:“苦难磨练意志,苦读造就未来。我能有今天,应感谢我苦难的童年,祖辈留下的藏书。当然,我不能也从未忘记过童年好友陈甲高和所有帮助过我的好心人, 甚至还包括让我立志争气的——老二两口子,对我的折磨和羞辱。” 三、多元探索,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红一行 作者幼年父母双亡,同父异母的兄长不待见,致使他在成长期像无根的浮萍: 他当过战士、通讯员、卫生医士、救灾医疗队员、农技员、创办过机械化养鸡场、当过乡工作队队员和机关干部; 还做过文学辅导、文学组组长和文学编辑等等,每一行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许。这丰富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他文学创作的源泉。他著有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长篇游记、长篇纪实文学,长篇科技专著、长篇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白薇》(潇湘电影制片厂摄制,央视一台首播),科普电影文学剧本《三里田机械化养鸡场》(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中国影片公司发行),以及习作集、散文集、诗歌集、科普集、评论集、书扎集、以及本集中篇小说《那年月》等多部。 文学创作,固然需要扎实的文学功底,固然需要优美的文学语言,固然需要塑造人物,编织故事情节与精妙剪裁的能力,然而这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应是深厚的生活积累,是认识、提炼、开掘生活这片富矿的能力,其深度往往取决于作者哲学思想的高度。第雄先生在这方面,做过许多努力,不仅得天独厚,而且独具慧眼。这真应了原湖南日报驻郴记者站谭涛峰站长说的: 陈第雄有着“行行出彩的亮丽人生” ! 四、呕心呖血,字字珠玑,慰勉、鼓励儿孙 儿子曾一度脸色阴沉,眉头紧锁,一副心灰意冷的样子。为人父的第雄问他为啥不愉快?儿子为了避免面怼的尴尬,晚上他用手机发给父短信:“爸,你才来问我。同我一起教书的大学同学。都被自己的父母调出学校安排了好工作。现在就我一个人留在学校,天天面对着冰冷的黑板,你知道吗?”为父感到惊讶: 儿子自懂事以来。不但从未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欲望,寄望于父母手中的公权力和拥有的社会声望,即至进入社会后,也从未向父母诉说过自己在生活上,工作上有过什么甜酸苦辣。而是自勉自励,刻苦学习。努力进取,由大专升为本科,进而成为中学高级教师(副教授),执鞭干神圣课堂,为国家培养人才,至今桃李芬芳,成为受人尊敬的“师表”, 怎么忽然间就变得倒退到舍本逐末,而去羡慕那些并不光彩的同学?他敏感到这是受社会上富二代、官二代,依仗父母只求索取,不思奉献的影响。于是,他用微信给儿子举了许多依赖父母一荣倶荣、一损倶捐的深刻教训,深情地说: “醒醒吧!儿子,别再被那些虚幻浮华的泡影所迷惑了,要好好回想和掂量自己“付出”的价值和意义,继续在神圣的课堂上发光发热——为振兴国家、造福苍生的最崇高最伟大的教育事业,而一如既往的执鞭育人。爸为你鼓劲,为你祝福,为你骄傲!”终于使儿子心明眼亮,而幡然醒悟。 孙子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取得了双高学历。第雄先生警示他: “你学到的只是课堂上传授的 ‘写在书本上的知识’ ,还未走出课堂阅读‘社会这本大书’……”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一个旣是笑话,又是一则具有深刻哲理的故事: 某县人大主任是一个资深老同志,他文化程度低,在填写干部履历表文化程度这一栏时,他寻思别人都是大学本科、研究生什么的,自己算个啥?他灵机一动,写上:“本人就读于社会大学本科,至今未毕业。”弄得组织部门啼笑皆非,倒也无错、无从指责。此与第雄先生异曲同工, 孙子欣然接受,谨记爷爷教诲。 五、恩爱夫妻 “恩”在前,“爱”在后 世间恩爱夫妻之所以把“恩”放在前面,把“爱”放在后面,就是因为夫妻相互之间的“恩情”,早已远远超过了“爱情”的分量;一个女性步入老年之后,尽管可以几世同堂,儿孙绕膝,但真正能够形影相随的, 还是她的丈夫;人生走到最后,最幸福的莫过于——你的牙齿已掉光, 我也常常健忘, 我俩依然是对方的“宝”! 陈第雄与曾宪源伉俪,是在上世纪过“苦日子”结合的,婚礼上,陈家无高堂、无新房(借妻所在幼儿园一小仓库)、无新衣,唯有两颗年青灼热的心、和左邻右舍的好邻居祝贺。婚礼后,只请宾客到人民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然而,就这样一对贫贱夫妻,恩爱长相伴, 白首不相离,携手同舟几十载,相濡以沫,度过了金婚、钻石婚, 不幸的是, 妻于两年前长眠,第雄先生万般不舍泣:“度过饥荒喜临门,儿孙绕滕添稫气。苦尽甘来夕阳美,你却跌伤西天去。留给全家长悲痛,我尤孤寂恩贤妻!” 我为此感慨: 只有夕阳反射天边才更美, 钻石婚这六十年,确实如钻石般,经久岁月尤晶亮,长相依, 长相守,为当今世人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