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原理”通古今 —— 读罗范懿《人的价值学》 程 刚 摘要:本文拟从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当代现实价值等方面解读“三和原理”。“三和原理”是罗范懿老师所创“人的价值学”的核心内容,其主要观点:人的价值由物生价值与人生价值组成,重点肯定了人对亲属以外的他人、对公众创造价值的意义,即“和分”概念原理;从通用公式:人生价值由人的价值减去物生价值,演化出种种运算公式和量化编程等项内容,即“和差”运算原理;肯定了物生价值必须向人生价值转化,以及不同人群的转化内容和过程,家庭、学校、社会都是物生价值向人生价值的转化平台等,即“和谐”转化原理。时代、民众需要信仰,信仰之学的研究正逢其时。 关键词:人的价值学 三和原理通古今 罗范懿老师通过重走长征路,在长期实践、缜密思考并在借鉴以往理论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人的价值学》。“挖出了人类沉睡千万年来终于能让人类认识自我、科学自我的一面镜子”(卓尚栋语)其核心是三和原理 即“和分概念”原理、“和差运算”原理和“和谐转化”原理。 一、立足传统文化解读“三和原理”中的“和分”概念原理 思维从概念开始。因为人的头脑思维概念也是一种物质,所以其形成后运行会具有惯性。概念是用来确定、对照、监督的。最好的监督当然是每个人的自我监督,在人有自我监管能力之前,树立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很重要。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思想形成之前的知识收集、储备、整理并形成概念的过程值得深入研究。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学、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原因,依本人看应得利于:儒家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道家的古典辩证唯物主义、佛家的空性利他观。 “三和”理论同样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并且发扬光大。儒家确定人天关系、讲求伦常,“和分”概念确定名份,把“人的价值”进行再一次精准拆分,不由得让人耳目一新、暗自赞叹;道家以阴阳、五行观世界,“和差”运算道分阴阳,“价”分“人”“物”,“物生”、“人生”互为转化;佛家现实超越、惟慧是业、奉献众生,“和谐”转化,自利利他,不增不减,皆大欢喜。儒立伦常、道立阴阳、佛立十方。总之,“三和”原理以概念“立”人心,以运算“理”人心,以平台“砺”人心。 儒家的智、仁、勇;道家的道、德、玄;佛家的信、愿、行,凡此种种都为“三和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土壤。“和分概念”原理为智、为道、为信,“和差运算”原理为仁、为德、为愿,“和谐转化”原理为勇、为玄、为行。就价值论而言可谓是“古今一体”。 二、立足“三和原理”中的“和分”概念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历史阶段。 用“和分”概念解读马克思主义会更加清晰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真正的人类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里体现的“人类社会”和马克思后来所用的“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同义语。“人类社会”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告别弱肉强食的动物法则,人们才彻底剔除了私有欲望和剥削意识,才建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阶级差别、阶级压迫的理想社会制度。人们才掌握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自然和社会的奴隶变成了自然和社会的主人,从必然王国飞跃到理想王国。因此,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算是真正的“人类社会”。 三、立足中国革命解读“三和原理”中的“和差”运算原理 “人间随处有乘除”“和差”运算原理是在以极高的革命直觉和斗争意识提出“和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对社会学、尤其是对“人的价值”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和分概念”从马克思的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中浸洗、分离出“人的价值”概念,“和差”运算把“人的价值”、“人生价值”和“物生价值”有机运行起来。 革命概念就是革命的价值方向。中国共产党人主动为革命提炼每个时期的新任务,用简明语言提炼出人民能懂的概念。为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打土豪、分田地”、“武装割据”最传奇的是造出了一个“井冈山地区。”“物生”与“人生”的“和差”运算原理在以后的革命历史时期发挥了它的历史作用。 四、立足当代意义解读“三和”原理论中“和谐”转化原理 (一)为新时期社会民众信仰之学的建立提供有益参考。 二〇一七年一月十八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中说:“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被世界所接受,尤其是“新冠疫情”让世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更加清晰。社会也需要形成共同探讨社会思潮的舆论氛围,为这一理念充实鲜活的实践内容。这样才能使思想的范畴在人们长期生活积淀中成为观念,观念一经产生就会指导人的行动。 社会观念的形成需要“经营”,必须有一群社会观念的营造者,负责社会观念的建设与监督。中国古代有“小儿语”、“谶语”之说。都是有人有意识营造的结果。目前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教育严重落后于“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培养的需求,各种敌对势力的思想意识渗透从未停止,如果不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强势介入,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成为社会民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才使得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局面得以扭转,恐怕今天不会这样乐观,但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看,对社会观念的监督与营造依然是我们政权的首要任务。 民众的政治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新时期对民众能自觉实现“人生”价值,自觉提升“人生”价值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罗范懿老师自觉进行的“和谐”转化原理探究,为民众信仰之学中的“人生”价值实践添了“砖”加了“瓦”。 (二)继承了毛泽东主席强调的建设无产阶级思想消除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思想理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就说: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在意识形态的对手一天也没有放弃奴役人民、压迫人民的幻想。影响人民、教育人民是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任务,在无产阶级专政前提下,所谓“革命”首先就是主观上把人生价值的实践牢牢地超越物生价值的实践,并且主动进行“物生”价值向“人生”价值“和谐”转化的实践过程,并且使整个社会以“人生”价值的实践为主流,当时青少年的人生理想多是想成为军人、作家、科学家等以“为人民服务为荣,以贪图享乐为耻”,今天我们还在享受着这一政治遗产。 毛泽东主席做了有益的“和谐”转化的重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和实践成果,对未成年人有极大的传承意义。 “三和”原理通古、通今,直指未来。是“四个自信”尤其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有效诠释,是社会学信息化时代的一个全新的社会“中央处理器”。 价值决定信仰,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价值。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马克思说:哲学家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我们把罗范懿老师寻找到的“物生价值”与“人生价值”植入社会人群的行动中,使其在社会事务中自觉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创建“世界大同价值”而奋斗! 这,就是在改变世界! 作者: 黑龙江职业学院副教授、 马院书记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文化长征网-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 ( 湘ICP备05019033号 )
GMT+8, 2024-11-23 12:27 , Processed in 0.0360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