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新化老兵隐居深山劳作54年 曾是毛泽东警卫字号:T|T 文图/记者 甄荣 通讯员 王杰 奉立群 周明 雷国华 他曾是中央警卫团出名的神枪手,给毛泽东当过5年警卫。1958年2月,他脱掉军装回到新化大山深处的老家,任劳任怨做了54年农活。54年来,他沉默而清贫,几近隐居在深山里,没有人知道他过去的光荣。直到今年10月中旬,一位医生无意中发现了他的秘密。 这是一位名叫奉孝同的82岁老人的故事。 11月16日,记者经过10个小时的长途奔波,终于在新化县最西边的奉家镇下团村深山里,找到了奉孝同的家,并带回他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复员军人证等物品。12月初,湖南革命军事博物馆筹建办专家对这些物品进行鉴定后,确认了奉孝同的身份。 这位老人有过怎样传奇的故事?他为什么甘愿隐居在深山54年?他的身份又是怎样被发现的? 记者手记 奉孝同的另类选择 要不是大女儿奉庆龄住院期间缺钱治病,奉孝同的秘密或许将永远湮没在山头的雾霭云岚中。 没有显赫的战功,没有惊险的经历,但这位老人依然值得人们尊重。54年来,他坚守军人的机密,将当年的光荣深藏在心底,只把自己当成最普通最平凡的山野农夫。只有那些渐渐发黄与褪色的纪念章、荣誉证书和日记本,陪伴着他,安慰着他。 中央警卫团神枪手、给毛泽东当过五年警卫、不少战友身居高位……拥有这样优质的“资本”、高调的“资历”、堪称丰富的“资源”,奉孝同却选择低调一生,自甘清贫。他从不想要依靠它们去获取什么,得到什么,再苦再难也自己默默扛。 奉孝同54年来的选择,在今天也许会被许多人认为太“傻”,太“蠢”,是“自讨苦吃”。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见惯了太多“聪明人”的“聪明”,哪怕只稍稍沾上一丁点“资源”、“资历”之边,也要极尽巧取豪夺之能事。但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恰恰是奉孝同这样另类的“傻”。因为这样的“傻”,深藏着一种朴素而踏实的人生信念与生命力量。 坚强的老人一直把他的痛苦埋在心里,但我们的社会,如何才不让这样有过功勋、勤劳实在的老人掩痛而泣?能否帮助老人实现他朴素而真切的心愿?但愿,老人不会等得太久。 壹 当年故事 虽然头发胡须都已花白,握着记者的双手布满老茧,但奉孝同身板硬朗,仍然透出一股军人气质。 11月16日傍晚,记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见到了这位82岁的老人。 昏暗的灯光下,破旧的两层木房更显得黯淡窘迫。但小屋的主人显然不以为意。因为小屋里珍藏着他的宝贝:3枚褪色的纪念章、几本日记本和1本荣誉证书。它们见证了奉孝同当年的光荣岁月。在他的日记本里,还记述了当年毛泽东要求他们这些警卫人员回家搞调查研究,并听取他们汇报的难忘经历。通过奉孝同的讲述和他的日记,以及他的战友饶和生等人的回忆录,记者还原了奉孝同当年的故事。 “搞调查不要摆架子,更不能说我是毛泽东的警卫人员”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出身贫农、只读过3年初小的20岁小伙奉孝同,怀着满腔热血应征入伍,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3年的烽火岁月,让这位朴实憨厚的农家娃迅速成长为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战斗中很多战友牺牲在他身边,但奉孝同从没有怕过死。战争的残酷也让他意识到枪法的重要性,他在作战间隙苦练射击,枪法有了很大提高。 1953年奉孝同回国后,中央从全国每个省选调军队干部,集中到中央警卫团一中队(一中队担负着保卫主席的安全任务)。高大英俊、枪法出众的奉孝同幸运地被选进中央警卫团一中队。 1955年5月14日下午3时半,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汪东兴、张耀祠、杨德中等几位领导陪同,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前院,接见了第一中队全体警卫战士,并提出要给警卫战士增加一项工作——以看家为名做调查工作。“你们为中央做点事,我通过你们和群众接触,你们要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真实地反映上来。”主席布置了调查的内容,要调查生产的粮食、特产、花生、芝麻、烟叶,农民生活怎么样,粮食够不够吃,征购的情况,还要了解干群关系好不好。“搞调查不要摆架子,更不能说我是毛泽东的警卫人员,是毛泽东派我来的。回去后要尊重父母,尊重老百姓。” 尔后,毛泽东就调查研究特意写了《出差守则》。《守则》内容是:1、保密,不要说这里的情况。2、不要摆架子。3、宣传解释建设工业和实行社会主义的好处。4、不要上反革命分子的当。5、调查生产、征购、合作社、生活、对工作人员的意见。《守则》结尾,毛泽东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从那时起,警卫战士便把农村调查当成一项重要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文化长征网-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 ( 湘ICP备05019033号 )
GMT+8, 2024-11-23 21:54 , Processed in 0.0359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