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下午5点多钟,我和朱老师来到了铜鼓县城。县委宣传部的邱副部长热情接待了我俩,她30多岁、中等个子,长得漂亮。她对我们的活动赞赏有加,并请我俩吃了晚饭,尤其令我俩感动的是,她以一个女人特有的细腻,在为我们点好菜后,又守着厨师做好,她说怕饭店人员掺杂使假坑害外地人。直到菜做好全端上桌,她这才放心离开。还叮嘱说,在县城有事请与她联糸。她的热情和细致令我俩——来自外省的普通农民感受到一种到家的感觉, 铜鼓县并非产铜,也不加工制作鼓具。乃传说这里从前曾天降一块巨石,色似铜,形如鼓,故名铜鼓。然而就是这个地处江西西北边陲、面积1548平方千米的山区县,在85年前擂响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鼓点”——这里既是红五军开展游击战争的区域,又是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提到毛泽东在此地领导秋收起义,就不能不说到毛泽东遇险的故事:1927年9月6日,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从安源出发前往铜鼓领导秋收起义。9月9日,行至浏阳张家坊时,毛泽东被国民党团防局清乡队扣留,在押往团防局途中,毛泽东巧抛银元,挣脱了团丁的追赶;当逃至铜鼓境内的排埠乡月牙湾时,又得到了两名纸工的掩护。次日,毛泽东抵达铜鼓县城,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官兵举行出征阅兵仪式。 2009年,铜鼓县在距县政府左侧150米处建立了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的秋收起义阅兵广场,广场中央矗立一座高大的纪念碑,上书“秋收起义阅兵纪念碑”9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第2天早晨7点钟,我俩与从修水赶来的卢成锡在阅兵广场汇合了。我们仨人一边谈着从平江长寿分别后的一些经过,一边围着广场参观。 在广场前侧右角有一痤花岗石“铜鼓”雕塑,“铜鼓”直径有99厘米,“铜鼓”下面是高2米、宽99厘米的正方形石座,一般成年人须伸手才够得着鼓边。鼓上斜架着一支石雕步枪。据碑文载:1927年9月,毛泽东在铜鼓领导秋收起义时,用过一支汉阳造步枪,编号是“8341”,后带到延安,进京后,此枪授予中央警卫团。 卢成锡对步枪的编号感生兴趣,他说:“真巧,毛主席的寿命正好也是83岁,当党主席的时间正好也是41年。” 我和朱老师一听,觉得也是。看来冥冥之中确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巧合。 但这座“鼓、枪合一”的雕塑,更有深层的含义: 1927年9月15日,在秋收起义部队先后受挫的危急关头,毛泽东率领损失惨重的第三团由浏阳上坪回师铜鼓排埠休整。在排埠的三天二夜时间里,为伟人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思维空间,“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支部建在连上”的糸列战略思想开始萌芽,为 “三湾改编” 和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坚定的理论基础。 1927年9月17日,毛泽东率领第三团离开铜鼓,踏上文家会师、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历程…… 正当我们伫立“铜鼓”前浮想连翩时,一个50多岁的大婶领着一个六七岁的女娃径直走了过来。她背起孩子,仰首教她说:“孙崽,摸摸铜鼓吧,它能保佑你平平安安,保佑你将来考上好大学。” 女娃很听话,果真伸出小手在铜鼓上摸了又摸…… 见我们都在盯着她们祖孙俩,这位大婶笑呵呵地对我们说:“你们是外地来旅游的吧,告诉你们吧——铜鼓是我们县的吉祥物。当年毛主席来铜鼓能化险为夷,就是因为有神鼓的护佑呢。”说到这,她指了指上面的“枪”,又道“它上面又架着毛主席用过的枪,而枪能镇邪呵!——所以呀,摸摸铜鼓,保你一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平平安安,幸福美满!” 说罢,她牵着孙女往外走,走了几步又返身叮嘱我们一遍:“铜鼓灵验呵!” 我们报之一笑。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位江西老俵的热情,感受到她对家庭幸福和望子成龙的期望,更感受到她对毛主席的敬仰。 回味着她的嘱咐,再凝望着身边巍峨的秋收起义阅兵纪念碑和这座鼓雕,我们不由心潮激荡……平安幸福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心愿,活着就得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奔头!当年毛泽东、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其目的不就是为了谋求一个人人平等、自由、幸福的新世界么?!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没有看到革命胜利的一天,他们成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下伟岸的英灵,在为沐浴在幸福阳光下的我们默默地祈祷着、祝福着…… 想到这,我伸手摸向铜鼓…… ——朱步成也在伸手摸铜鼓…… ——卢成锡也在摸铜鼓…… ——一些游客也伸手…… 铜鼓非铜,道是无声胜有声! 段亮彩 写于 11月10日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文化长征网-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 ( 湘ICP备05019033号 )
GMT+8, 2024-11-23 03:08 , Processed in 0.0358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