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的内心世界往往是孤寂而痛苦的,毛泽东也概莫例外。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曾在他的著作里,为此,发出这样的感慨:
“就毛泽东的盖世影响来看,只有罗斯福、列宁才能与之相提并论;如果就个人魅力与全球声望而言,他们又不及毛泽东。毛泽东,其实一直是劳苦大众的代言人,正因为如此,世界政治家们非常钦佩他,当第三世界领导人纷纷来华访问时,都请求一睹毛泽东尊容。然而当他们因毛泽东晚年的健康原因而未能如愿时,回国途中泪流满面……”
也缘如此,毛泽东在向世人表现他富有魔力的一面时,也有其痛苦与脆弱的一面。纵观毛泽东一生,笔者认为以下十件事对毛泽东带来巨大心理创伤:
1. 母亲匆匆离世,他,无限伤怀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女性。她,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对贫苦人富有同情心,经常瞒着丈夫接济贫苦乡亲。在饥荒连年,穷人乞讨之时,她更是不顾丈夫反对,救人如水火之中。毛泽东相貌酷似母亲,举手投足之间显得非常大气慷慨甚至还有些浪漫主义。母亲爱子心切,儿子也终身挚爱母亲。
然而让毛泽东伤心的是,身为长子因为投身革命事业,居然在母亲患病期间竟无力医治!1919年10月这位操劳一生的贤良的母亲,尚未见到毛泽东最后一面时,便与世长辞……
守在母亲的灵前,毛泽东悲痛万分,以一首荡气回肠的《祭母文》,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病时揽手,酸心结肠。”“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2.秋收起义后倍受打压,他,心在滴血
1927年大革命陷入低潮,迫使毛泽东以枪杆子来表达人道主义的世界观。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凭着惊人的才干,把三样东西巧妙地结合起来:枪、农民武装与马克思主义。公道地说,当时,无论哪一方面,他都不能成为先驱者,但他是真正把三者结合起来加以运用的第一人!可惜的是,正当这个注重“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者踌躇满志时,被上层迎面泼来一盆冷水:他被委员会公开除名了!最悲哀的是,连他亲手创建的湖南基层组织也无辜地诋毁他;“三湾改编”时,甚至有人扬言要报复他……
第六次党代会上,没有人提议选举缺席的毛泽东为中央委员!这种政治打击,一般人是无法忍受的,更何况一向要强的毛泽东。他在情绪跌入低谷时病倒了,骨瘦如柴,痛不欲生,也许他的命运只能交给他坚强的意志了,而懂得隐忍的毛泽东居然挺过了这段痛苦的岁月……
3.第五次反“围剿”,他,被迫“袖手旁观”
当蒋介石针对红色政权发动第五次反“围剿”时,中国的28个布尔什维克(国际通常叫法)莫名其妙地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在共产国际与王明的授意下,由德国的奥托·布劳恩(中文名:李德)负责直接指挥,而这位德国人是斯大林赠送给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件礼物。
苏联继续控制着以王明、博古为代表中国红色政权,“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这次军事行动以红军的损失惨重告终。许多红军将领战死沙场,毛泽东目睹此惨景再次病倒,高烧达41度,整整两个月,毛泽东卧床不起,极度伤心……
再后来,红军高层决定以长征来躲避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当时,红军不到八万人的队伍,不知该走向何方……在此关键时刻,毛泽东凭着超人的意志战胜了病魔,在革命再次陷入低谷时回到了队伍之列。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终于折服了不少中共高层,尤其获得周恩来的支持。自此,毛泽东始得政治崛起……
4. 毛岸英英勇牺牲,他,心如刀绞
1946年,毛泽东的长子回到中国,毛泽东断定自己的儿子虽然知识渊博,但缺乏劳动锻炼。于是安排儿子离开延安,让毛岸英在陕北一个村庄里学掏粪。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感觉到儿子不仅学会养猪,还要学会军事斗争,便嘱咐彭德怀带毛岸英到朝鲜参加军事活动。没想到不久传来噩耗,毛岸英在朝鲜英勇牺牲了……
闻说此讯,毛泽东整天不吃不睡,只是坐在沙发上拼命地抽烟!想起来,毛泽东悲不自胜:从妻子杨开慧到小弟毛泽覃,再从堂妹毛泽健到大弟毛泽民,他的亲属有多少人为革命英勇献身?
然而,毛泽东很快就恢复了镇静,动情地对周恩来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别人的子女能上战场流血牺牲,为什么我的儿子就不能上战场牺牲?”当刘思齐提出要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时,毛泽东摇了摇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是还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5.“高、饶”事发,他,忍无可忍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东北有个“独立王国”。毛泽东等领导人虽然最终摧垮了这股势力,但这件事对毛泽东个人带来很大的伤害。
本来,高岗一直深得毛泽东器重,但“东北王”念念不忘的是,他为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起过重大作用。因此他可以凌驾于中央高层之上频频与斯大林密切交往。而根据苏联提供的情报说,高岗曾于1949年谋划把东北变成苏联第17个加盟共和国。这时,饶涑石与高岗交好,对东北动向予以支持。
尽管“高、饶事件”最终得以解决,但对毛泽东打击很大。在中央决定撤销他们职务时,毛泽东一度病倒,他希望以政局稳定搞经济建设,没料到官僚主义与宗派主义对新中国构成如此严峻挑战。
6.修补体制遭到挫折,他,目光迷茫
自与中国人民一起度过艰难的1957年后,毛泽东渴望国家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他渴望心中的理想世界能让数亿百姓脱贫致富,他渴望中国迅速消除贫富差距,积极寻求修补体制的信念十分强烈。
然而到了1959年,无情的事实挫伤了毛泽东的激情。尽管他刚刚写的《七律· 登庐山》墨迹尚未风干,在这首诗里,毛泽东仍在对美好的愿景寄托期待: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笼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是年7月,他在失意之中来到庐山,当他坐在柳条椅子上时,目光迷茫,神情不定……
一想起彭德怀过于用严厉的词语刺激了他,毛泽东痛苦万分。从来没有感受到这么大的压力,连续失眠多夜,甚至在他每天连续吃三片安眠药时仍无法入睡,他仍需要来回踱步到天明……
7.“林彪事件”,他,伤痕累累
林彪事件,直接加速了毛泽东衰老进程。毕竟毛泽东过去是十分欣赏林彪的军事才能,早年对林彪怀有特殊的情谊。
事发后,毛泽东卧倒在床,很少说话。从这以后到一他去世的五年中,他再也没有精力或激情亲身出现在公众面前,甚至在国庆节……
8.周恩来逝世,他,心力交瘁
在中国,有一位伟人,他是毛泽东的忠诚的战友,他为了这个国家,日理万机,呕心沥血。他为了维护毛泽东的个人权威,任劳任怨。他,一直到逝世时,胸前仍佩戴着毛泽东头像和“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的像章。即使在弥留之际,还惦念着毛泽东的病情……
他,就是我们伟大总理周恩来。在他逝世后,晚年毛泽东,异常难过。也许毛泽东不仅是悲悼一个英雄的在政治舞台上的大落幕,也悲悼自己:几多热情,几多苦楚,几多垂老,“谁能理解我们的苦心?穷一生打拼的伟业,究竟会结下什么样的硕果?”……
9.唐山大地震,他,默然流泪
悲伤,对1976年的中国人民似乎丝毫没有怜悯。1月,伟大的总理周恩来的逝世;到了这年仲夏时节,一场震惊中外的大地震几乎把唐山市连根拔起,死亡接近30万人,而这时的朱德刚辞世不久。
地震前,青蛙变得烦躁不安,熊猫则抱头嘶叫,老虎与牦牛都感觉到一场地震的到来而匍匐在地。
地震到来时,毛泽东虽然已不能多讲话,但仍十分关切灾难的情况,敦促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报告详情。他不忘关心百姓疾苦,仍坚持用颤巍巍的手亲自批有关阅灾情的报告,很多在场的人看到他如此神态,纷纷转身拭泪……
毛泽东告诉身边人:“负担太重,死亡是一种解脱。”以致后来他昏厥过去,久久不醒……
10. 身后仍遭所谓的“精英”非议,他……
无论少数所谓的精英如何诋毁毛泽东,都无法改变海内外不断升温的“毛泽东热”。因为公道自在人心。因为,在中国,尚没有哪个历史人物像毛泽东那样得到亿万民众的热烈拥戴;在海外,没有哪位伟人能像毛泽东那样倍受崇拜。
毛泽东,作为思想家,堪与他对比的只有孔子及其圣哲,但毛泽东在众多领域却又超过他们,因为他生前已声名遐迩,而中国大多先哲是身后才流芳于世;作为社会的改造者,只有反传统的秦始皇可以匹敌,但毛泽东在改革体制上却比嬴政更惊心动魄;作为战略家,他可与汉武帝、唐太宗和康熙帝并驾齐驱,但他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决心与勇气又让那些执政者们黯然失色。
话说回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不担心“工农群众再吃二道苦”,毛泽东他怎能会如此疲累?无论如何,毛泽东仍不失为纯粹的农民利益的代言人。他永远是卓越的军事统帅,是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东方伦理的哲学家,是新中国黄金时代的奠基人。他渴望全民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雄心壮志震撼每一位有良知炎黄子孙的心灵……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这是何等自信、乐观、勇往直前的气魄呵。唉!可是,有谁知道我们伟大的领袖于此间流淌多少泪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