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正崛起——重庆推进文化建设纪实2011年10月11日08: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亚细亚的美丽在山城飞起来!”10月10日晚,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灯光璀璨,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三届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在这里拉开大幕。20多天时间、5大板块活动、百余场演出,将为山城人民奉献一台缤纷的艺术盛宴。 同一时刻,在地处重庆繁华地段的观音桥广场,众多市民也在优美的音乐中翩翩起舞,其乐融融。金秋十月的夜晚,这两处场景交相辉映,展现出山城重庆文化风景的曼妙身姿与和谐韵律。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精神与部署,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未来、抓民生的理念。2009年6月,市委召开三届五次全会,专题研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重庆文化改革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里程,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动力”。重庆要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西部的“重要增长极”,必须通过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力量,在全社会激荡起不甘落后的志气,奋起直追的勇气,后来居上的豪气,把全市上下的干劲调动起来,智慧凝聚起来,才可能超越自我,提速发展,完成中央赋予的重任。 唱响主旋律 提振精气神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坚持,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担当,催生了抗拒低俗文化的精神底线和建设主流文化的自觉行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6月以来,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等相继在重庆举办了“党的执政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等理论研讨会,来自全国乃至海外的众多权威专家学者,会聚山城“论剑”。 这是重庆在以一种更内在的方式向党的90华诞献礼和致敬,这也是重庆文化建设的一道厚重底色。重庆文化改革发展,含着一个坚实的内核与支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价值观。 从“弘扬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活动的开展,到对三峡移民精神的提炼,再到“重庆城市精神”的讨论,重庆这个新兴直辖市的精神文化之路“脉络”清晰可见。全市深入开展世情、国情、党情、市情、民情“五情”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带薪实习一个月、到农村‘三进三同’一个月、到企业做工一个月”等“六个一”实践活动,目前全市参与大学生已超过50万人次。 在文化建设中,重庆坚守“文化立场”,努力传递真善美,提振市民精气神。近年来,每年举办“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和“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评选,推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建成国家级、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34个。重庆卫视还率先在全国停播商业广告,打造公益电视频道。 今年1月2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不时有人用手拭去悄然流下的泪水。感动人们的是一位普通的基层司法干部的事迹。她叫刘玉美,生前是重庆市江北区铁山坪街道司法所所长。她20年如一日,在基层岗位上成功调解1500多件民间纠纷,实现了辖区内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无一重新违法犯罪。2010年1月16日,她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年仅46岁。 “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正确的思想、先进的文化,就会失掉主心骨。”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事忠介绍说,2008年6月以来,重庆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在全市广泛深入开展了“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该活动始终贴近人民大众的兴趣所在、情感所需、利益所求,已成为山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 一个生动例子是:如今在重庆,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不少人都随身携带“口袋书”——这本名为《读点经典》的小册子,包含古今经典语录、诗词佳作和散文精粹。目前,全市已累计举行一定规模的红歌合唱20.8万场、出版发行《读点经典》33辑2200万册、经典诵读10万多场、故事会18.2万场,手机和QQ用户转发箴言3亿多条次。市民参与面达97.3%,满意度达96.5%。 服务重统筹 文化惠民生 ——发展既要讲物质,也要讲精神;民生改善既包含物质的提高,也包含文化的丰富。文化惠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文化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城乡群众怎样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重庆的破题方法是:一手抓“强身健体”的城市文化建设,一手抓“固本强基”的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构建“大型文化设施+区县文化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渐将头痛的难题变成高兴的话题。 近5年来,重庆主城投入近100亿元建成重庆大剧院、重庆图书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等17个市级重大文化设施。从2008年起,市财政每年还为主城9区以外的31个远郊区县各支持3000万元,用于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四大件”建设。 一幢幢耸立在山城中心地带的标志性文化建筑,让许多重庆人为之自豪。但更让他们感觉实惠与温暖的,是遍布城乡、就在身边的各类文化场所,正是这一处处小楼构成了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天上落雨地上耙,黄丝马马在搬家;有的搬到田坎上,有的搬到石旮旯……”在巴南区木洞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几乎每天傍晚都有很多山歌爱好者在练嗓子。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洞山歌在当地如今几乎人人会唱。记者在这里看到,700多平方米的小楼内设有多功能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培训教室、棋牌室等,群众可以免费看书,开展文体活动。 文化惠民的阳光,照射着山城的每一扇门窗。目前,重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实现区县、乡镇、村三级全覆盖;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84个、街道文化中心97个;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攻坚行动已顺利完成。 舞台搭建起来了,内容提供如何保障?重庆市广泛开展了送电影、图书、故事、戏剧、展览、春联“六下乡”活动。5年来送图书下乡1796万册,送展览下乡超过1500场,组织各专业艺术院团演出下乡5000多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实现行政村“1村1月1场”目标。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全市各地组织近1000场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过了一个快乐节日。 同时,重庆还因地制宜,通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着眼打造文化品牌。全市各地大力实施群众文化“一地一品”工程,铜梁、丰都、黔江、垫江、永川、万盛、璧山、巫溪等多个区县创办了特色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会,打造出铜梁龙文化节、武陵山民族文化节、巫山红叶节、垫江牡丹艺术节等一大批特色文化品牌。 改革激活力 效益双丰收 ——既要通过改革增添活力,壮大实力,也要处理好文化企业追求经济利益与精神文化产品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宣教功能之间的关系,实现双赢 重庆市歌舞团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首吃螃蟹”。6年前,困难重重的歌舞团整体转制,划入重庆广电集团(总台)。2010年,公司总收入达到2796万元,比改制前增长8.8倍;完成演出场次约200场,增长2.8倍,职工平均收入也翻了一番多。 重庆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2004年,重庆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它是由市政府出资组建并授权经营的国有独资公司,解决了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缺位”问题。目前,市歌舞团、杂技团、曲艺团、京剧团等6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全部完成转企改制。成功组建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广播电视集团、重庆出版集团、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并逐步做大做强。全市108家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逐步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管理运行机制。 改革过程中,重庆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明确按照“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保留原事业人员身份;坚持“转制之后财政投入不减反增”,市财政还一次性给予每个转制院团400万元改革配套经费,切实解决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等关键问题,确保了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文化体制改革后,作为文化企业,自然要追求经济效益;而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又必须注重其社会效益和宣教功能。二者关系如何处理?重庆认为,应该也可以实现双赢。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红岩联线的成功运作。 重庆是一座“红色”城市,孕育了伟大的红岩精神。早在2004年4月,以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和红岩革命纪念馆为依托,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的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就宣告成立。此后,红岩联线整合了城口红军纪念馆、郭沫若纪念馆等9家分散在全市各地的革命历史文化纪念地,探索对革命传统文化进行规模经营。最近几年,每年推出一个红岩文化展演新项目、红岩魂展览,在全国386个城市巡展,超过3800万人次参观。今年国庆长假,红岩联线旗下各景点接待游客人数达48万人,今年接待人数已突破500万。 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发展繁荣。2010年,重庆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38.75亿元,比2006年净增150.18亿元,增长169.5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从2.5%提升至3.01%。同时,通过改革,国有文艺院团活力也大大提高,仅2010年就举办、承办各类演出1500余场。精心创作推出了《周恩来在重庆》、《解放大西南》等20余部电视剧,以及舞剧《邹容》、话剧《三峡人家》、川剧《李亚仙》、京剧《金锁记》、杂技剧《花木兰》等一批精品力作,先后荣获了“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多项大奖。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文化长征网-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 ( 湘ICP备05019033号 )
GMT+8, 2024-11-23 15:52 , Processed in 0.03599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