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开富正在展示红军过草地时穿的草鞋。
“威海人热情、淳朴,具有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的。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才能不断开创新的伟大事业。”10月16日,正值红军长征73年周年纪念日,全国政协委员、原《经济日报》常务副总编罗开富,以自己重走长征路的切身感受,为三角集团员工作了《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的主题报告。
在纪念红军长征50周年的时刻,时为《经济日报》驻云南记者站站长的罗开富,于1984年10月16日至1985年10月19日沿红军长征原路徒步采访,出发时他已42岁。在一年零三天的征途中,罗开富白天赶路,夜里写稿,发稿300多篇,行程二万五千里,成为继红军之后第一位徒步走完长征原路全程、第一位翻越五大雪山、第一位历时15天横穿草地中心沼泽地的记者。他的《红军长征追踪》一书被一些著名大学作为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
对于罗开富而言,徒步“丈量”长征成为他生命中永难忘怀的灵魂洗礼。
当罗开富沿着红军当年的足迹一步步走过时,沼泽中依然能看到许多红军战士的遗骨,他深深感到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钢铁意志同凶恶敌人与险恶环境的一次最残酷较量。罗开富说:“走完长征路以后,我感到经历了一次灵魂的净化。中国共产党能有今天,确实是用鲜血换来的。走到延安之后,再回到天安门前,看到五星红旗,心情完全不一样了:五星红旗确实是用鲜血染红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
令罗开富难忘的,不仅是红军长征的感人事件,还有当地人民对红军的思念及对党的爱戴。1984年11月7日,罗开富走到湖南省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遇上84岁的徐解秀大娘,听她讲述了一个50年前的真实故事———1934年11月,三位追赶大部队的红军姑娘经过这里,见她家里只有一堆烂棉絮,临走时就把随身携带的一条被子剪下半截,留给了徐解秀一家,还说等革命胜利后再来看望她们。后来,徐解秀的丈夫送三位红军姑娘下山,却再也没能回来。1991年腊月,罗开富再次赶到沙洲村看望徐解秀,不料老人已在三天前去世。她的孙子告诉罗开富,奶奶临终前仍挂念着三位女红军和丈夫,还嘱咐他们要永远记着红军,听共产党的话,因为共产党和红军是最关心老百姓的。
罗开富说,人是要有理想信念的,有了这种理想信念就可以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就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因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才会把人民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才会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无私奉献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因而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从党的一大到十七大,这期间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老百姓也切身感受到了这一点。
罗开富说,长征已成为一种文化,长征已成为一面旗帜,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长征精神伴随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激励着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如今,7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的长征依然在继续,党的十七大就是引领我们新长征的纲领性文件。当然,如同70多年前的长征一样,新的长征同样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但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