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征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093|回复: 1

全国双万征文特等奖喜 看 英 雄 唱 大 风——写在“文艺工作者重走长征路”凯旋之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 15: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国双万征文特等奖•
喜 看 英 雄 唱 大 风
——写在“文艺工作者重走长征路”凯旋之际
《湖南日报》记者:蔡 栋   段 炼

徒步长征6个月,穿行10个省、自治区。整整半年后,英雄们风尘仆仆,胜利归来。4月19日下午,“文化长征队”队员罗范懿、李绿森、陈赞文,身着迷彩服、肩找长征队队旗,走进“文艺工作者重走长征路”总结座谈会会场。与会人员全体起立,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凯旋。
来自时代的动力
这是一次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
安仁县文联主席、马列传记作家罗范懿是此次活动的发起人,其他两名成员是66岁的农民作家、全国劳模李绿林和电站职工、民间艺术家陈赞文。3人平均年龄55岁。
他们把自己的队伍叫做“文化长征队”,口号是:上世纪的长征,用马列主义理论唤醒一代人;新世纪的长征,用马列主义人生观感化一代人。
其实,早在去年6月罗范懿写给记者的一封信中,这一活动的创意,已经呼之欲出。
他说:“经济的发展,绝不应伴随人民思想的倒退;物质的繁荣,也绝不应带来精神的空虚……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可是情爱、凶杀、恐怖的低级读物,成了不少青少年的读物,成了书商的卖点。而像人民出版社的马恩列毛传记这类书,出版六七年了,却只发行了5000套,至今还不能再版。这是时代的悲哀。”
“因此,我决定以马恩列毛传记作家的身份,发起一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新长征’,一次新世纪、新一代人的万里文化长征,身体力行感染下一切。我有这个自信,因为我是在行使我的历史责任。”
是啊,老作家李绿森放下颐养天年的日子不过;工人陈赞文一家三口全靠他每月400元的生活费,出发时他退伍的小孩尚未得到安置;罗范懿家里还有一个全身瘫痪的女儿躺在床上……难道“文艺工作者重走长征路”是他们一时的冲动吗?
三位文艺家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文化长征队”关心的是下一代的成长!这是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动力和使命。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举行的这次文化长征,也与“7”字“结了缘”——半年来,“文化长征队”以“伟大导师的人生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作报告70场,刷写宣传标语700余幅,雕刻永久性石刻标语70幅,走访调查老红军及老百姓700余户(人)。
正如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蒋建国所指出的,这次“文艺工作者重走长征路”不仅在全省有影响,而且在全国也有影响;不仅在文艺圈子里有影响,而且通过媒介,在更大的群体中产生了共鸣。
在19日的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文化长征队”不但为文艺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开掘了新的创作资源,值得在新时期湖南文艺史上大书一笔。
来自长征的伟力
没鞭断,没有鲜花,有的只是众人满含希望的欢送。2004年10月18日,也就是当年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的那一天,“文化长征队”徒步启程。
在瑞金云石山乡源坝村宋氏老表家中,“文化长征队”吃了万里征程的第一餐饭。当晚,“文化长征队”投宿在瑞金万田乡河背小组村委主任袁庆生的父母家。
队长罗范懿回忆:“我们三个人就挤在一张床上。第二天凌晨出发时,为了不惊拢老乡,我们悄悄留下10元钱作为床位费和洗脚水钱。”
大约行军一个半月,“文化长征队”来到广西兴安的老山界脚下,过了“红军桥”以后,“文化长征队”沿着公路向前走。
原来,这是一条通往猫耳山旅游景区的路,从这条路走,也可以翻越老山界。
“我们是重走长征路,应该亲身感受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辛。”66岁的农民作家李绿森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于是“文化长征队”毅然折回红军桥,沿中央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原始山路前进,一步一个脚印,去感受红军一天翻越海拔2142米、上下山路30公里的老山界。
罗范懿说:“我们爬上山顶时,脱水头晕、全身发抖,虽然心里想着要高喊‘红军精神万岁’的口号,但实在没有力气。于是我们通过手机短信息,向红网郴州站,发出了这条口号。”
“我们在老山界上,没有像当年红军一样遭受枪炮阻击和飞机轰炸,受到的却是领导、家人和朋友的问候和鼓励,让我们力量倍增。我们终于用双脚征服了老山界。”一脸花白胡子的陈赞文讲起这段经历,掩抑不住内心的自豪。
然而,艰巨的考验还在后面。
翻越夹金山大雪山,是二万五千里和征最艰辛之处。在翻越海拔4500米的主峰时,全体队员4个小时没有爬上两公里地,越往上空气越稀薄。
李绿林记得,那个时候,他嘴唇发紫,用手拉开脖子下的毛线衣,大口大口喘粗气。队员们马上将他扶在露出雪面的小石块上坐着,又担心深度疲倦的他一时睡着,就永远也醒不来。于是不停地呼唤他……
队长罗范懿在回忆这段艰巨考验时,深情地说:“在我们身后,还有三四位藏族同胞作向导,并为我们背行李,当年红军还要自己背枪炮子弹;我们吃的是葡萄糖口服液和面包,而红军吃的是草根和树皮……他们为了什么?为了中国革命、为了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红军征服了大自然,中国革命终于走向了最终的胜利。”
想到这些,那一刻,面对雪山的罗范懿忍不住失声痛哭……
6个月的征程,三位文艺工作者用亲身经历,诠释了什么是伟大的长征精神。
正如李绿森所说:“一个伟大的目标,必须历尽千辛万苦和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与实现。这就是长征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什么目标都能达到。”
来自思想的魅力
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因此,沿途向学校师生和乡村干部讲课,是“文艺工作者重走长征路”的一项重要任务。
罗范懿深有感触地说:“马恩列毛非凡的人生经历,马列主义博大精深的思想魅力,是‘文艺工作者重走长征路’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去年10月21日下午,“文化长征队”来到于都县职业中专,1600多名学生聚集操场,听罗范懿作马恩伟大导师人生宣讲。
同学们时而认真聆听,会场上鸦雀无声;时而深受感染,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就这样,原定演讲一节课的时间,延长到了快两节课。
“文化长征队”也借此机会,向全校师生发起“伟大导师人生宣传”竞赛活动。
去年10月27日下午,“文化长征队”来到南康市罗边河畔,在路旁农家吃中餐。陈赞文刚放下在石崖上雕刻的锤凿,又在公路旁的农家拉起二胡来。
一曲《十送红军》把附近的老百姓吸引了过来。队员们向群众介绍“文艺工作者重走长征路”的目的和任务,谈起马列主义人生观的话题并宣讲马恩列毛感人的故事。
离开江西到湖南后,江西南康三位老表,辗转200多公里赶到“文化长征队”驻地,与队员们聊到次日凌晨1点多钟……
在湖南道县一中,面对黑压压的四千多名师生,罗范懿围绕着“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生价值,怎样才能实现人生最大价值”三个方面,讲了马恩列毛伟大导师的人生故事,也讲了长征路上的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还讲红军通过道县时英勇牺牲的陈湘树师长和一位17岁“红小鬼”刷写宣传标语的故事……
讲座到5点半,全场师生潮水般涌向“万人万言旗”签名留言,来不及带纸的学生,激动地要队员们在他们手上、校服上签名。一些高三的女同学还走上讲台同队员们热烈拥抱,有的学生要“文化长征队”当场接受他们,也去重走长征路……
在贵州黎平三中演讲完后,“文化长征队”几乎每个星期,都收到校园发来的短信。3月6日,黎平三中56名师生组织的队伍,呼应“文艺工作者重走长征路”的口号,走完了黎平境内的红军长征路……
在“文艺工作者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有小学生和网民1万余人,参加了由“文化长征队”发起的“伟大导师马恩列毛人生宣传全国万里长征万篇作文竞赛活动”。一路上,北京大学、河北政法学院等高校的教授和博士、各中小学校师生和工人、农民、媒体编辑记者、文艺家、爱国人士、留学生等,组成了“文化长征队”的义务宣传了容。
来自人民的合力
半年来,三位文艺工作者在一步一步丈量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同时,也在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真实、深层的东西。
李绿森后来在文章里写道:“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几十年前常说的一句话:‘只要依靠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
在贵州的龙胜大桥上,“文化长征队”发现了一位失学初中生跪地求助。队员们不顾大雪封山,赶往这名女生的家乡了解情况,同时还走访并扶助了7位特困学生。
在“文化长征队”来到夹金山下宝兴县城时,发现县委门口公布了全县特困学生名单。李绿森双眼含泪,马上和妻子电话商量,以他个人名义支持三位特困生。而此时,这位全国劳模的家里,妻子正在用着借来的600元生活费……
在“文化长征队”投宿甘肃搭拉沟旺藏老百姓家中,向群众宣传长征精神时,林场学校一位叫张彩霞的老师,被“文艺工作者重走长征路”的精神所感动,盛情邀请队员们去她家吃饭。
第二天,队员们因赶路未能前往,她竟然把精心做好的饭菜(包括湖南省人爱吃的辣椒酱),装在保温瓶里,用竹篮提着,乘车颠簸120公里,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岷山,送到队员驻地……
江西于都的打工者肖观长得知“文艺工作者重走长征路”的消息后,悄悄地为“文化长征队”垫付了于都三天的住宿费;
队长罗范懿在四川西昌医院住院时的病友孙在康,当时虽已到了癌症晚期,仍用他微弱而艰难的声音,给“文化长征队”讲述红军过西昌的故事,最后还颤抖着在大旗上写上“发扬新长征精神”……
一路上,民间艺术家陈赞文承担了永久性标语的石刻任务。有一次,他在贵州黎平镇雕刻,突然大雨倾盆,当地的群众劝他躲雨歇歇。他说红军长征时,风霜雨雪不同样不能歇息?
人们十分感动,一齐上前帮忙,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扛锄的,打伞的,提锤掌凿的,有的用锄头镰刀清场,有的用竹篱薄膜为他搭篷遮雨,有的为他铣刨石块板面。
当地电信分局局长还送手套给他防冻护手,有几个学生为他打伞遮雨,还有的用罐头铁桶做成火炉让他取暖……众人齐心协力,让他提前完成了任务。
罗范壹感慨地说:“6个月来,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不是我们感动了老百姓,而是老百姓感动了我们。”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上从头越。
对于70年前的长征而言,这次“文艺工作者重走长征路”,是一次新时代的“重头越”。
那么,下一次的“重头越”又在哪里?
陈长罗范懿的发言,代表了“文化长征队”队员的心声:“吴起镇并不是长征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成年人思想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以新的方式,把文化长征延伸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文化长征网-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 ( 湘ICP备05019033号

GMT+8, 2024-11-10 06:53 , Processed in 0.05999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