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终点在会宁 12月11日,星期四 多云 通渭,因流经县域的牛谷河流入渭河而得名。一个历史悠久的大西北古老县份,人类繁衍活动的历史达四五千年之久。难能可贵的是,通渭曾先后获得了“全国田径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和“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这里的人们果然是“文武”双全! (毛主席发表七律《长征》的通渭县文庙街小学) 我们一行数人来到红军长征文娱晚会遗址,这里曾经是一片空地,历史记载上的“大河滩”,现在被改造为一个标准的体育场。1935年9月30日,红军在这里曾召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军民联欢大会,载歌载舞欢庆一堂之际,一扫一年来的苦难风霜。 (当年红军在通渭县军民联欢地) 接着,我们又来到通渭县文庙街小学。当年的29日晚,毛泽东在眼前这个小学里,参加了第一纵队先锋连举办的晚会,在这次晚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朗颂了他在长征路上吟成的七律《长征》。 和老百姓对于长征的一份炽热相比,宣传部保持了一贯的严谨和淡定,虽然有当地的机关干部带路,他们依然很谨慎地在我们所带的材料上,加盖了榜罗会议纪念馆的公章。 由于大雪封路,计划内的华家岭阻击战遗址也无法参观,面对“红色纪念协会”的格外热情,我们不敢再逗留在通渭,匆匆告别协会的王会长和马秘书长等人,在王会长的执意之下,坐上他的专车,由协会的小李开车送我们去会宁。 (长征申遗宣传在长征会师地) 会宁是西北著名的教育名县,有“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的美称。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小小的会宁县里,走出了博士1000多人、硕士5000多人,近100人出国留学!面对如此惊人硕果,有人专门调查分析认为,这同当地农民尊师重教分不开,进而总结出了“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精神”。更有营养学者认为,这与与当地“中国小杂粮之乡”不无关系,是人们经常吃豌豆、扁豆、马铃薯、糜子、良谷、莜麦、苦荞麦、胡麻籽油的附带效果。 (会宁会师纪念塔) 会宁古城辟有四门,东为“东胜门”,南为“通宁门”,西为“西律门”,北为“安静门”。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会宁,当时,中央领导曾在西津门楼上开过会,后来将“西律门”改建为红军“会师楼”。 其实,关于红军长征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会宁仅是其中之一。从1936年9月至10月间,在会宁县的青江驿、老君坡,静宁县的界石铺,宁夏西吉县平峰镇、兴隆镇、将台堡和今白银平川区的打拉池都是会师地点。 我们在会师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文祥的带领下,参观了会师纪念馆。并在“地球红飘带”雕塑前,举行了一个简单的长征申遗签名活动,因会宁会师地在重新修建迎接长征胜利80年大庆,所以我们的“长征精神碑”也要延迟到明年树立。 参观完会师纪念馆后,罗院长向周围当地人详细打听了去吴起、延安的路况后,综合考虑判断,因路上积雪影响,要赶在周五下班前到达吴起几乎不可能。目前在吴起和延安还没有立碑的任务,所以我们最后决定,将这次活动的终点就定在会宁,活动到此结束。 重走长征路意犹未尽的张书记,还在念叨前面的六盘山、吴起镇。但是对于南方来的一个七十岁老人来说,这几天我们可是提醒吊胆。走在冰雪路上,生怕他老人家有个闪失,我们只能劝阻这位可爱、可敬的老人就此结束! 此时已经没有去湖南的火车了,在后方家属的协助下,我们只能从定西乘坐火车到西安,再从西安转车回家。 取了车票后,我们在火车站旁一个新开的招待所里,本打算休息片刻,这几天一直没有睡好觉。但谁也睡不着,2个月的征程结束了,我们也沉浸在凯旋的喜悦里。
(日记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