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征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528|回复: 1

从旺藏到腊子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4 11: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十七、从旺藏到腊子口
12月8日,星期一 晴
    旺藏乡是个很小的乡镇,在南北两山间,沿着省道313公路散居着不太多的几十户人家,白龙江静静地从北面山脚下向东流去。
(曾经驻扎过红军的旺藏寺经堂)
    在旺藏寺参观的时候,寺管会主任桑杰加措告诉我们,在1935年9月14日到17日,当年红军大部队曾在旺藏寺驻扎,眼前的经堂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后面的大雄宝殿也有140年的历史,在后来全国性破除宗教建筑时,因这两座建筑被用来做粮仓和商店,而幸运地保存了下来。毛主席当时住在离此地有两公里的茨日那村桑杰家里,在那里下达了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战斗命令,并向接受战斗命令的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特意赠送当地老乡的一筐辣椒,给他们做站前动员加油。红军来到崔古仓时,开明的杨土司为红军开仓放粮,留下美传。
(茨日那村马路边上的新红军标语)
    我们在茨日那村毛主席旧居旁边住宿一晚,大清早告辞大嫂,再次注目一番伟人旧居后,赶到旺藏学校。
    校长格桑伽和副校长杨俊明等人,早早来到校门口迎接我们,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从接下来的细节里,无不显现出甘肃人的热情中透着的那份实在与厚道。因为曾经该校张彩霞老师送餐给文化长征队,偶然结缘后,才有了这次长征路上在甘肃境内第一块长征精神碑的落成。这个故事的本身,就在传递伟大的长征精神。
(在旺藏学校门口举行接碑仪式)
    旺藏学校是一所从幼儿园到初三配备齐全的学校,学生有300多人,教学老师有40多人,在整个迭部县,这样的学校仅有两所。简单的长征精神碑揭碑仪式,在鞭炮声中快速结束,长征申遗签名,对于这所并不偏僻的学校来说,自然是第一次,学生和老师在好奇与亲切中,轮流签上属于他们旺藏的符号。在教室里,看着前排也就是6岁多的一年级小朋友,我心里在想,但愿他们能够在脑海里接收到今天“长征精神宣讲”的红色传递!
(长征申遗签名)
    旺藏虽小,红色却浓。正如校长格桑伽所言,我们必须齐心协力,传承长征精神!
    上午十一点刚过,去腊子口方向的客车早就没有了。无奈再次接受学校的帮助,吃完让张书记留恋不已的那一餐饭,我们赶往腊子口后,与学校司机道别。旅游淡季的腊子口,只有我们三个特殊游客慕名而来。
    眼前的腊子口,路通天险无。从遗留在悬崖上的文字看,过去的这条“岷(县)代(古寺)”公路应该是长征胜利30年时所修建通的。小桥、栈道、碉堡虽然是根据历史描述仿制的,但对于红色旅游景区来说,在体验游玩的同时,能够记住那段历史,记住为夺取腊子口而舍身炸碉堡的无名战士“云贵川”,以及众多革命先烈,已经够了。
(腊子口战役纪念碑)
    要说长征路上的变化,沿途看到的的确很大。但是在朱立沟口后,沿着新修的二级公路越往里面走,越惊叹于这里的巨变:
    80年前,夺取腊子口天险后,毛泽东率领红军进入朱立沟,在朱立村停留一晚后,翻越前面的小岷山,沿山沟来到漩涡村驻扎一夜后,进入影响了长征前进方向的哈达铺。
    10年前,我和江西的徐明生两人,在他的带领下进入朱立沟,借宿在达拉村村支书杜忠巴的家里,第二天踩着伟人的足迹翻山走出山沟抵达绿叶村。沿路安多藏民的服饰少见,满目尽是原生态的诱惑,几乎和70年前没什么变化!
    而今天,我们沿着新修的大马路,入沟不久便看到远处的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孤零零地立在路旁。庞老旭大爷今年62岁,当年毛主席在他家住过一晚,现在政府聘任他做纪念馆管理员。我们要来参观的消息,馆长在电话里早就告诉了他,所以他在门口等候多时。
    纪念馆今天没有电,所以我们只能打着手电筒进入参观,这样的情形还是第一次遇上。在庞大爷的带领下,等我们从黑暗的纪念馆里出来后,不得不赞叹里面详实的有深度的展出资料,看得出来,资料的搜集布展是花了不少功夫的。
    在1935年9月16日晚,打响了腊子口战役,守敌是鲁大昌部的2个旅,红1军团2师4团担负攻打任务。经过观察地形,红4团决定采取正面强攻和山顶迂回的作战方案。由杨成武政委指挥第2营正面强攻,第6连由连长杨信相率领担负主攻;团长王开湘率领由侦察连、信号组和第1、2连组成的迂回部队,在外号“云贵川”的苗族战士带头下,成功攀上山顶。17号凌晨7时,两路红军奋勇夺下腊子口。聂荣臻元帅兴奋之余,说到:“腊子口一打开,全盘棋都走活了”!
(腊子口战役纪念馆)
    与庞大爷告辞走出纪念馆,这条路安静得连鸟也看不到几只,更不要说有车子通过。我尝试着拨通了十年前曾留宿过的达拉村村支书杜忠巴的电话,杜支书在电话里依然能回忆起我的描述,答应送我们去宕昌。
     这位曾获得甘南州“星火带头人”、迭部县“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的村支书,不到五十岁却已经当了20年的支书。他家既养土蜂又养牦牛,还种云杉树苗,从一路与他交谈中,看得出来,老杜是位能够带领全村致富的合格朴实好支书。
    在宕昌县住下来后,我们请杜支书吃完晚饭,在他的一再拒绝下,我们还是付了油费,目送他驾车返回。        

(日记待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文化长征网-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 ( 湘ICP备05019033号

GMT+8, 2024-11-23 02:32 , Processed in 0.06799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