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中国郎
11月21日,星期五 阴
早在太平镇时,一位老乡告诉我,二郎镇要比太平镇富裕一些,因为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郎酒厂在那里。老乡说得很对,当我们从二郎镇桥头开始沿着长征街,爬上半山腰的太平镇街道时,明显感觉这里要繁华一些。我们好不容易找到的一家私人旅馆,老板在石梯两侧分别依山而建有5层楼房,除了旅馆外还兼营茶楼。老板告诉我们,这两栋房子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看样子我们住在了二郎镇的“土豪”家了!
在张书记的选择下,我们的晚餐最后是吃面条。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操着一口东北普通话,手脚麻利地很快端上来四碗面条,大伙吃完后赞不绝口。原来,刚才的面大有来头,曾被舌尖上的中国报道过。就冲着刚才的美味,明天的早餐还是这家的面条,大伙一致通过!
我们一早来到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眼前的办公大楼,和记忆中十年前没有什么变化。在联系上总经理办的何健主任后,我们在他的安排下,由宾馆的罗丹带领我们,去参观郎酒厂的第一“宝”——天宝洞。
(郎酒集团天宝洞)
天宝洞巧夺天工,是大自然的杰作。里面冬暖夏凉,俨然一个恒温宝库。洞顶酷似龙脊的岩石图案,直教人叹为观止。听小罗介绍,天宝洞内又发现有新洞将要开发。一旁有个和酒坛差不多的地窖,内有扶梯可下到地宝洞去,只是形似“凤”的地宝洞没有开放而无法观赏。
洞内一个个巨大的酒坛整齐排列,成排成行静候来人“检阅”!怪不得有“酒坛兵马俑”之殊称。这个称呼源自于著名作家何开四的《中国郎酒碑》:“至若宝洞储酒,更称一绝。白云深处青山绿,天宝地宝通人知。酒气润崖壁,酱香酿新醇。瓮坛成阵,依稀秦皇兵马俑;盖世奇观,何期欲界有仙都”。
(二郎镇远眺)
传说,在1862年时,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来到二郎滩,当地一位老人带领他们来到此洞,在洞中成功躲避了清兵的追赶。从此以后,石达开便将这两个山洞取名“天保洞”和“地保洞”,再后来开始藏酒后,便改称为天宝洞和地宝洞。郎酒人引以自豪的四宝是“美境、郎泉、宝洞、工艺巧”,其中其它酒厂无法比及的就是这个“宝洞”了。
(长征“申遗”签名在郎酒集团)
中午在吃饭期间,大伙聊到了郎酒的广告语“神采飞扬中国郎”,与“四渡赤水出奇兵”前后对应在一起,真是绝妙呼应。当年肩负北上抗日使命的红军,绝对是当时中国最“神采飞扬”的“郎”,这个“郎”正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与我坐一起的是,来郎酒厂有公务的古蔺县工会主席彭文政。巧合的是,他是长征时期,流落古蔺的老红军后代,他的父亲是彭光友,江西兴国人,原红一军团二师二营战士,在土城战斗中受伤后留在了古蔺县。
当我们离开二郎镇时,我特意再次从长征街而下。这条街几乎家家都是红军住过的旧址,但不知何故,许多遗址并没有得到妥善保护,特别是“红军临时银行兑换处旧址”和“红军开仓分盐处旧址”,看上去摇摇欲坠,破败不堪。十年前我路过“红军开仓分盐处旧址”时,有位名叫冉孟素的大姐,因她家房子在扩建马路时被拆掉,政府安排她临时住在里面。旧址当时看上去就显得很破旧。十年过去了,冉大姐早就搬走,旧址还会“立”多久?下一个十年再来时,还能立着那就是奇迹了。
(二郎镇长征古街)
1935年2月19日,红三军团从二郎镇二渡赤水河;3月21日,红九军团再一次从二郎滩渡口,四渡赤水后南行而去。红军来到二郎滩后,没收地方军阀的私盐,连续三天三夜开仓帮助农民分盐。红军来之前,穷苦农民过的日子是“好个二郎埠,四面都是山,天天背盐巴,顿顿菜汤淡。”看到红军替老百姓教训土豪劣绅打了胜仗,老百姓拍手称快,唱起了幽默风趣的歌谣:“白军好像一条狗,红军牵着到处走,白军好像一头牛,红军到处牵着游。”
到现在,这里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赤水河清又清,我打草鞋送红军。穿上草鞋翻山岭,北上抗日打敌人。赤水河清又清,一双草鞋一片心,长征路上播火种,工农联合闹翻身。赤水河清又清,我送草鞋谢红军,军民情深似赤水,千秋万代流不尽……
(日记待续)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